首页 > 论文发表

试论古代“谢赫六法”对当代写实人物画的深远影响 - 从“气韵生动”和“应物象形”说开去

发布时间:2021-12-02 11:59:14    来源:中国当代美术杂志社     作者:孙锴琳

作者: 孙锴琳

邮编:330500

单位:南昌职业大学

 

摘要:谢赫六法之“气韵生动”和“应物象形”,不仅对中国古代水墨人物画有极大的影响力,对中国当代写实主义绘画及超级写实主义绘画都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气韵生动”着重于眼神的刻画,是六法之首。而“气韵生动”结合“应物象形”,则达到以形写神的最高境界。

 

关键字: “谢赫六法”  、“气韵生动”、“应物象形”,写实主义、 超写实主义 人物画

 

一“气韵生动”、“应物象形”概念的含义

 

谢赫是南朝时著名画家和绘画理论家,他的画品虽已失传,但他的绘画理论名著《古画品录》,是我国最早的绘画理论专著,它不仅对中国绘画影响深远,乃至对世界绘画影响也是深远的。谢赫的六法是: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摹写。随着时间的流逝,历史的久远,“谢赫六法”这一绘画理论,不但没有被遗忘埋没,反而,被一代又一代的画家们视为绘画的宝典,审美价值的标准。并且追求艺术创作的最高境界,使其作品达到“谢赫六法”所言的美学境界。 需要说明的是:“谢赫六法”的绘画理论适用于写实主义、超写实主义,不适用于抽象主义、浪漫主义、印象派等。

 

(一)“气韵生动”概念的内涵

 

“气韵生动”古文中是“气韵,生动是也”。原意专指画家刻画人物眼睛时所传达的内在性情,即内在精神,俗称传神。后代人把“气韵生动”的外延扩大了,泛指画家刻画的形象具有一种生动的气度韵致,显得富有生命力。气韵,指的是人物表情中显示出的精神气质、情味和韵致。生动,拿观赏者的话说,就是把人物画活了,和真的一样,甚至比真人更传神、更生动、更感人,仿佛画中人呼之欲出要和欣赏者对话般的活灵活现,给人一种特殊美感和享受。

 

(二)“应物象形”概念的内涵

 

“应物象形”古文中是“应物,象形是也”是中国水墨人物画“以形写神”的最初的指导原则,是指画家的描绘要与所反映对象的整体形状相似。也就是俗话说的抓形准、画得像。应物就是刻画出对象的形态外观。在六法中,象形问题处于第三位,表明在南北朝时代,绘画美学对待形似、描绘对象的真实性很重视,表明那时的艺术家们已经深刻地把握了艺术与现实、外在表现与内在表现的关系。为了更好的理解“应物象形”,在这里,借用早于“谢赫六法”之前的东晋顾恺之“以形写神”来说明,他认为:不仅应追求外在形象的逼真,还应追求内在精神的酷似,神应以形为依据,如果仅仅形似,而不能反映神韵,都不算成功。 他这“以形写神”之说,让画家们更好的理解了画人物时,形的重要性,当画家把“气韵生动”与“应物象形”很好的融为一体时,画的就完美了。人物的内心活动与表情形体、姿态有一致性。也就是俗话说的“形神兼备”了。“应物象形”是写实主义造型必须遵循的另一条艺术准则,它与“气韵生动”相得益彰。如同一个人的左手和右手,相互配合一样。

 

二“气韵生动”、“应物象形”对画家的深远影响

 

近年来,笔者欣赏、研究了古代的人物画、现代的人物画、当代的人物画,国外名人的人物画,得出结论:古今中外,凡是成功的人物画,(无论国画还是油画等等不同的画种),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这些人物画的本质均透着“气韵生动”、“应物象形”之灵气,所画人物的眼睛,能表达出眼神的神韵,所画人物的形貌之精准;以及“骨法用笔”之造型丝毫不差,均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因而,所画人物栩栩如生,呼之欲出。为把“气韵生动”、“应物象形”之法阐释更透彻,笔者以当代资深写实派画家孙王平的画像为例,他的作品成功的运用了“气韵生动”、“应物象形”之法。

 

1638417665(1).png  

 

左图是电影《刘三姐》剧照原片,右图是画家孙王平的画像。这两幅照片都是没有设色,原照是黑白的,孙王平的画像也是黑白的。当观画者欣赏或审视这原照片与画像时,会发出第一个感慨:画的真像!接着会发出第二个感慨:眼睛画的如同真人眼睛。

 

这第一个感慨就是“应物象形”之功力所致,即:抓形准。第二个感慨就是“气韵生动”之功力所达,即:眼睛画的有神韵。 分析此画像得出以下看法:

 

(一)画好人物的眼睛极为重要

 

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人们想了解一个人内心世界,首先要察言观色。而察言观色首先就是审视其眼睛,任何活人的面部是有表情的,用画家的眼光看,人的眼睛也是有表情的,眼睛的表情就是“眼神”,通过其眼神,才能了解其真实的内心世界。所以,艺术家在塑造人物形象、真实反映艺术形象思想感情,表达艺术作品的主题,画好人物的眼睛至关重要。需要指出的是:通常人们知道一篇文章、一部小说有主题,殊不知一幅成功的作品也是有主题的。而人物画像的主题,就是眼睛的刻画,所以,画家必然在刻画人物眼睛上狠下功夫。只有画好人物的眼睛,才能做到“气韵生动”。画家力争用画笔准确表述出人物的内心世界,传达出人物的内在性情,即:人物的内在精神实质乃至灵魂,俗称传神。这就是突出了人物画的主题。电影《刘三姐》中的主角是美丽的刘三姐,她天性活泼,能说善唱,爱她生长的山山水水,爱她心中的俊男。这一切洋溢在刘三姐的脸上,尤其是水灵灵的大眼睛,让人们看到了她的内心界,画家孙王平的这一艺术作品,恰到好处的把这些表述出来。使画像有了质感,似有了生命的活力。

 

(二)、眼睛是证明生命体征的决定性器

 

眼睛是人五官的重要器官,眼睛是面部表情展露“内心语言的器官”。笔者根据绘画实践,尤其是创作人物画时,总结出许多刻画人物眼睛的经验和体会,深深感到一幅人物画的成败,最关键一点就是人物眼睛是否画的成功。如果眼睛画的不成功,其他部位画的好,也是失败的作品。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创作人物画,尤其是写实人物画、超写实人物画,本身就不可避免地涉及诸多自然科学、医学等领域的知识,画家要研究人物眼睛的结构,甚至是法医学关于眼睛的相关知识。画人物的眼睛,瞳孔的大小程度、虹膜的颜色、瞳孔和虹膜之间的浑浊程度,是否恰当画出这些,涉及到眼睛画的成败。因人的瞳孔画大了,那就是人濒临死亡的眼睛,或者是这个人刚刚没有了生命体征。反之,把人的瞳孔画小了,虹膜画大了,人物就发呆,两眼无神,没有画出眼神光。总之,无论所画人物是长着一双大眼睛,还是长着一双小眼睛,能精准的画出瞳孔的大小 、虹膜的颜色、眼睛的形状。那么,画好眼睛的技能就具备了。写实主义、超写实主义画家必须了解眼睛的结构。画家孙王平能够把刘三姐眼睛的水晶体精准画成,达到了活灵活现的程度,可谓是“气韵生动”、“应物象形”之法运用到了极致。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画好人物像,工笔画的技能要强,素描的基础要特别扎实。徐悲鸿在留学法国归来后,对他的学生讲:素描是一切绘画的基础。可见,素描的重要性。素描的功夫过硬,才能涉及到深层次的探索“气韵生动”、“应物象形”之法。

 

三“气韵生动”、“应物象形”是“超级写实主义”作品的灵魂

 

中国古代谢赫的绘画理论书《古画品录》,是我国的文化瑰宝,而 “谢赫六法”是此书的精华。从它诞生至今1500年来,滋养了我国一朝又一朝,一代又一代无数画家,成熟的画家们从中受益匪浅。后代画家始终把“六法”作为衡量绘画成败高下的标准。宋代美术史家郭若虚说:“六法、充实和发展,从而成为中国古代美术理论最具稳定性、最有涵括力的原则。” 。六法之首的“气韵生动”。已成为中国传统水墨人物画艺术的核心,它不只是运用在水墨人物画方面,逐渐的被成熟的画家吸纳运用,早已推广到其他绘画领域,如:油画、水粉画、水彩画、雕塑等,大凡成功之作,皆因“气韵生动”而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所以,“气韵生动”已成为传统的和当代的艺术家们追求艺术作品完美的创作准则。而且它不只是中国的文化瑰宝,也是世界的文化瑰宝。

 

在当代绘画的世界里,在信息化时代,它已被传播到国外,对世界绘画也有深远的影响,尤其对世界当代“超级写实主义”人物画,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超级写实主义”人物画,给当代人物画欣赏者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震撼力和艺术感染力,从而给绘画这种古老的造型艺术注入了当代新的生机,使之充满活力,在艺术的百花园中,超级写实主义犹如牡丹花盛开,芬芳超群,气质天成,人见人赞。中国超写实主义画家优秀的作品有好多,世界超现实主义画家优秀的作品也数不胜数。笔者仅以下面油画为例加以分析。 

 

1638417582(1).png

 

1638417611(1).png

 

3蔡杰油画《花语》                    4蔡杰油画 《浮生》

 

图1,张元吉,1983年出生于平壤市,是朝鲜当代超写实油画的领军人物,因他的绘画风格很像冷军,尤其是人物画。因此,被国人称为“韩国的冷军”。《少女》彰显了朝鲜族美女有浓厚的东方美特色,从分析他的作品来看,他把最难画的透明塑料薄膜作为道具,遮挡美女的部分身躯,画出塑料薄膜透明度质感,油画《少女》让人们看到了张元吉绘画的绝技,以及“气韵生动”和“应物象形”达到了极致。另外,从他作品背景色调的古朴、凝重和典雅来分析,张元吉也是把文艺复兴以来,欧洲古典主义风格融入到他的作品中。

 

张元吉喜欢画美女。而且也受群众喜爱。张元吉笔下的美女,大多是年轻漂亮。从神态上看,他笔下的美女表情普遍是阳光灿烂微笑之面,或含蓄面有心的愉悦。

 

图2,冷军是中国当代超写实画家的领军人物和中国当代油画界最具代表性的画家,在国内外,冷军作品的影响力非常大,尤其在国内几乎家喻户晓。他的作品给大众留下最深的印象是真实、细腻、美感。他高超的画技,令无数人为之折腰。冷军代表作《小姜》,把美女画活了,仿佛小姜左手掐腰,微低头在默默的思考,人物造型精准的再现了东方女性美。

 

但是,冷军作为亚洲超现实主义人物画的领军人物,在学术界,对他的褒贬不一,有人的称他为“画匠”。因为一些专家觉得冷军只是技法娴熟,充其量就是一部能行走的机械的照相机、或者是“工匠”而已。因为其作品和普通的照片一样,不具有思想性和艺术性,不算作艺术品。笔者不认同这种说法。因为艺术本身就具有“工匠”成分。老一辈艺术家也说过:要做艺术先得是个娴熟的工匠,艺术本身强调艺术家要“独具匠心”。没有高超的技巧,就无法表达思想。很显然,有的学者把超级写实主义画家的作品等同于照相机的照片,把超级写实主义大师的 绘画作品等同于照片,明显是混淆了绘画和摄影这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他的作品之所以深受百姓喜爱,同样也是因为他以高超的绘画技术,淋漓尽致地体现了中国古代“谢赫六法”之“气韵生动”和“应物象形”的灵魂。

 

图3、 4, 蔡杰,70年代出生,中国当代著名超写实主义画家,代表作品有《青春物语》、《花语》等。他作品的题材也大都是画 年轻美丽的女性。见《花语》、《浮生》这两幅作品,不禁使人想到:蔡杰是在心照不宣的挑战别国画家,也在画塑料薄膜和头发上的泡沫。画泡沫,不仅是西方画家大显其能的表现,也是全球绘画界挑战极限的共识,中国蔡杰大显身手,展示了他的叹为观止的绝技。除了在《花语》中像朝鲜画家张元吉那样展示自己画美女身前塑料薄膜的透明质感外,他还别具一格地展示别人很少画的泡沫,《浮生》那美女洗发时的泡沫,特别有质感。这种物质和塑料薄膜、水珠、涟漪等,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除了本身具有透明性外,还在光作用下呈现出成千上万的高光和反光,没有超强技术根本画不出来。《花语》他刻意构思了用塑料薄膜遮盖美女所产生的一种朦胧胧的意境。那一把鲜花在人体与塑料薄膜之间,似乎花在羞答答的发出言语。后一幅《浮生》体现了一种特殊的韵味和超凡脱俗的奇美。

 

通过分析以上作品,可看出张元吉、冷军、蔡杰是超级写实主义绘画的高手,其作品比当今世界高分辨率数码照相还要细腻、真实。而那令人震撼的高清晰人物画,令人震撼的程度是感觉到人物的呼吸、心跳,仿佛是在与观赏者倾谈。可谓是“气韵生动”和“应物象形”之技的灵性,妙不可言。

 

四“超级写实主义”绘画发展的前景和意义。

 

(一)最初的“超级写实主义”

 

最初的“超级写实主义”绘画是源于照相的信息,美国的查克•克洛斯(1940出生——2021病逝)是照相现实主义的代表画家,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早期“超级写实主义”画派的鼻祖。当时的“照相写实主义”只是重复着照相机的功能,缺少艺术创造性。正如克洛斯所言“我的主要目的是把摄影的信息翻译成绘画的信息”。他把照相技术和绘画技术有机结合,开创了新画种,他的发明和创造,为当代超写实绘画开辟了一条新路,提供了示范。

 

(二)超级写实主义绘画作品与数码相机作品是并存的

 

1、超级写实主义绘画与摄影的关系。很多人都说,超级写实主义一幅作品少则几天,多则数,月甚至年计时,用照相机不是瞬间完成的事吗?其实,用超级写实主义手法塑造出来的超细腻人物形象,与放大后的高分辨率照片,本质完全不同。超级写实主义绘画和雕塑作品,与数码相机拍出的高分辨率的照片本质不同。就如照相写实主义 效仿模拟摄影,超级写实主义利用数码照片并扩展之来创造一个新的现实的感觉。 二者产生的工具不同。绘画作品是画家通过运用绘画技能对所画之物画思考后用画笔产生的,而摄影则是作者用相机产生的。二者不只是工具不同,思维过程也不同。产生的效果自然不同。

 

2、产生的效果完全不同,也就是给人的艺术感受不同,所以二者必然是两个概念。,有本质的区别。不论画家的手有多灵巧,永远也不会是照相机的快门那么快;不论照相机的镜头多么高级、灵敏。永远也比不过画家的肉眼灵敏。举例而言:人只要没有视力缺陷,谁都能同时分辨出阳光下物体受光、背光两大面里的细节变化。而对于反差、黑白对比极其强烈的对比关系,照相机的光学镜头只能同时分辨出其中的一个面,而另一面则无法分辨,所以,拍摄的效果不是受光面曝光过度刷白,就是背光面曝光不足漆黑。总之,仪器不能同时分辨出两大面里的细节。就是说,一幅技艺高超的超级写实主义绘画,远远胜过原版照片。笔者曾经拿原版照片和与之对应的画像,随机询问了多名欣赏者,得到的结论是一致的:普遍认为画像比照片更像似活人,真的是把人给画活了,就好像呼之欲出一样的活灵活现。得到的是一种美的享受。而原版的照片,看起来则相对死板乏味。以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油画家罗中立的作品《父亲》为例 ,油画一诞生就非常震撼人心,引来无数的赞美。《父亲》使罗中立一夜成名,享誉国内外。这可是超级写实主义的油画。试想,如果是照相机完成的照片,还会产生当年的轰动效应吗? 

 

这从纯粹艺术的角度剖析,摄影比起绘画有许多的缺陷,就是对空间的“压缩”。聚焦原因不可避免的把立体空间的物像压缩在同一个平面,有些结构(透视)、色彩(对比)或空间(距离)会因为这种压缩而在照片上无法显示。而一位成熟的画家,掌握造型技巧以及色彩原理、空间概念的画法,就能在自己的作品中将这些视觉要素逐一呈现,绘画艺术的“表现”能力使其始终带有不容忽视的“再创造”因素。所以,绘画产生的立体效果和真实性尤其是“气韵生动”,都是摄影无法实现的。单就艺术性、欣赏性而言,照片永远到不到绘画的艺术美,笔者时常听到:现代手机照相非常先进,还有美颜功能,超级写实绘画也没必要了。这类人显然是把照相和绘画混同于一个概念了。他们和一些专家一样犯了逻辑错误。

 

3、超级写实主义绘画和摄影的用途不同。绘画广泛应用于艺术创作等活动,而摄影技术较少应用于艺术创作,则更多应用于艺术以外的领域。

 

综上所述,得出结论:二者是无法相互取代的。就超级写实主义绘画而言,不论科学技术发展到什么阶段,它都不会被淘汰,有观赏者需求,就有存在的价值。它还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同步发展和创新。总之,高科技只能催生更加新颖的超级写实主义造型艺术。在艺术的世界里,照相机的摄影是一门艺术,而超写实主义绘画更是一门艺术。而且是一门不可取代的艺术。

 

参考文献:

 

第 1页  ①谢赫《古画品录》,俞剑华《中国古代画论类编》,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年

 

第 2页  ②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6月

 

第 4页  ③当代画家孙王平《人物画像札记》

 

第 7页  ④洪再新《中国美术史》中国美术学院出版2000年12月

 

第7页   ⑤四幅图片来源于搜狐网

 

作者简介: 孙锴琳,男,1990年出生,国画专业硕士研究生。就职于南昌职业大学。

 

(原创作品请勿转载)

 

(编辑:贾小莉)

联系我们

为弘扬文化艺术 -- 追求真善美雅     还原艺术本真 - 为中华民族复兴输送正能量!

微信号:185 1818 0020 邮箱:zgddms@126.com 地址:中国 ● 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