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

青藤艺术的宗法轨迹考

发布时间:2022-05-07 10:42:32    来源:中国当代美术杂志社     作者:郭西森

作者:郭西森

邮编:250003

单位:中国铁建十四局美协

 

摘要: 本文立意徐渭的三个师生组合研析课题,即“青藤季本”说——阳明心学的门徒关系及绘画艺术启蒙;“青藤海樵”说——师法关系和写意取法的承袭路径探析;“青藤白阳”说——传承生成秩序和史学价值。通过徐渭狂狷艺术人生轨迹以及三位老师的密接交集、意会神交等渊源,考证对青藤大写意体系的流变形成及所产生的深远的社会文化影响。

 

关键词:青藤大写意  宗承流变   探讨 

 

徐渭 在中国美术史上是一位富有悲剧性色彩的传奇人物。他狂狷的绘画人生,助推了他在明代创立的花鸟泼墨技法体系的形成。被后人称为中国画大写意的开山鼻祖。“青藤艺术” 已成为当代国画抽象艺术的文化符号。徐青藤早年的艺术启蒙和绘画风格的师法群体较繁杂,创作履历因悲惨人生受孤高情绪左右较强。且后世对他的高啸人生和不计工拙作品偶有异议。他除是王守仁 心学的“再传弟子”、老师季本 的门徒外,史料上再无记载有派别的身份。但从他师法绘画的大家中,有些疑似的师徒关系值得商榷。

 

青藤把他所学的心学精髓和自己的禅悟,以及他所列“师类” 们的教导糅进水墨艺术创作中,通过标新立异,形成了青藤大写意风格;他溯源前人,浸染宋元画风、取法同代诸师写意肌理,开宗立派,创立了“青藤画派” 大写意特色的艺术群体,开劈了明朝文人画写意笔墨的一代新风,并成为后世传承图变的范本。其画风在中国写意花鸟画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本文试图以徐青藤密接或神交的师生组合关系为探求主线,考证青藤艺术大写意画风的承袭流变和生成。

 

一、“青藤季本”说

 

“青藤季本”的组合,在史料和学术上已印证为师徒关系。

 

古越绍兴 ——是徐青藤生于斯长于斯铭于斯的地方。也是王阳明“心学” 的发源地,又是浙、吴画派交流往来的主要传播地之一。

 

史载,徐渭6岁读史、9岁能文、10岁便谈惊四座,以神童扬名远播城乡。他一生在文学、戏曲、音律、军事等领域颇有建树。不过这些均被他创立的青藤艺术成就所淹没了。

他的绘画启蒙于王阳明 的心学体系,得益于他的老师季本先生(阳明嫡传)的戒惧克治(杂念)之性本。他从心学中悟出“真我说” 、“心即理” ,即天下不存在心外之事和理的禅机。他把心学所悟糅入他的艺术主张,在绘画大写意创作中发挥到了极致。

 

徐青藤(1521年生)和季本的老师王阳明(1472年生)虽不同辈(相差49岁),可是同一朝代人。据考:1522年,王阳明在越城西设立“蕺(稽)山书院” 讲学时,青藤才1岁。阳明去世时,青藤过8岁。他是从青少年时代通过投拜季本门下走上“王学”之路的。

季本生于1485年,长徐渭36岁。季本和阳明曾同朝为官,后季本解职回到绍兴在“禹王庙” 传播心学。著有《易学四同》 、《龙惕书》 等文章传世。

 

徐渭在《畸谱》 书中,写下了他正式投拜季门的感受:“徐渭27岁,拜季本为师,既有相见恨晚,此前过空二十年之感,悔无及矣。”;徐渭年谱亦载:渭“1548年搬出潘家(指入赘家),寓居一支堂,学习心学”。这个时期,青藤追随心学并成为师祖阳明的再传弟子。我们从徐渭《送王新建赴召序》 文中看出:“...我阳明先生之以圣学倡东南也,周公、孔子之道也。”他把王阳明和周文王、孔子相提并论,可见徐渭对心学的推崇备至。

 

季本心学派对青藤艺术有那些更深的渗透呢。

 

徐青藤从1548年开始,经常虚心请教季本、王畿 、唐顺之 、萧凤鸣 等书院前辈老师,以求得更多的心学之玄妙。青藤在绘画创作中提出的“不求形似求生韵”的理念,就源于阳明学子衍生出来的禅宗理说。因为心学的精髓“心外无物”和禅心的“破诸相达本源”相契。按照心学的理念,只有破除视觉形象的“真相”,才能实现艺术创作的“真我”。他还认为有形的东西在心中是没有声色的。如今我们看到的青藤写意画大多是素面朝天的。

 

怎样按照心学去表现“物”的水墨之形呢?青藤用题跋作了精辟回答:“万物贵取影。” 。这就后来中国画写意艺术的遗貌取神、舍形悦影的论述。心学理念对青藤大写意精神的确立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徐渭深入心学精要后认为,要丰富画品“真我”的内涵,对传统艺术的改良取舍必不可少的,最忌墨守成规。这一点也从老师季本那里得到认同。他极力主张走出宋元程式画风的羁绊,发挥写意画的“墨花巧夺自天成”之玄妙。如他后来创作的《芭蕉系列诗配画》(图1-2-3)。

 

1651887541(1).png

 

其类画堪称信手拈来,纵横泼墨,大胆狂放“破诸相达本源”悟道之才情,彻底颠覆了古意花鸟水墨肌理,在传统法理上面貌一新,成为青藤水墨“无法便有法”典范例证。

 

青藤画派认为,王阳明在“致良知” 的诠释中也承认,要达到“向善”的至高境界,离不开新的意志修炼和因果培育。任何一种艺术流派都要不断地衍生出新的内涵才能发展。绘画艺术要当随时代就必须寻求图变。这就给青藤艺术群体颠覆时弊和流变立异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条件。

 

青藤认为,阳明学的“心即是理”“心体本然”的理念,贴近自己的欲望,感悟很深。他曾多次请教老师季本并共同辨析释惑,直推徐渭在绘画上践行,并演绎得淋漓尽致。

 

后来,青藤艺术在传统文化思潮的批评上,开始接受反复古、反“袭宋”的主张。大有来一次师祖式的弃佛、道二氏的“龙场悟道” 乎?至此,由师生组合的青藤画派形成并进入创作的黄金时期。

 

总之,季本心学悟道和阳明宗派心学,对青藤画风的守正创新、省身克己以及戒骄戒躁的影响无疑是深刻的,同时也彰显他在书法、诗词上的修为和造诣。泼墨作品《墨葡萄》(图4)、《配诗花卉图卷》(图5),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1651887616(1).png

 

《墨葡萄》是集诗书画一体的花卉大写意杰作。充分表现出对传统写意程式的突破,立意奇异,极富新奇放浪的创造力,体现他“心外无物”的性情无羁之感悟。称为花鸟写意画理“舍形而悦影”的典范;图诗卷则是用小写意表达文人画的一面,此卷是徐渭极少的平静心机之流露。

 

由此辩证:在明朝后期,阳明心学达到盛行的顶峰时,徐渭更是将心学奉为“圣学”。“阳明心学”确实是青藤大写意画派开启艺术巅峰之门的一把钥匙。

 

二、“青藤海樵”说

 

“青藤海樵”一说,未见学术性组合,是笔者据史迹摹效尔。据《绍兴志》 、《明画录》 等史料记载,徐青藤的绘画早年多取法陈鹤 (号海樵),尤写意花鸟受其影响最大。这在学术界已有定论。

 

陈鹤的作品存世稀少。近年随着对陈鹤书画研究的渐深,定会更多地的作品和师生背景浮出水面。青藤在著作和画论中曾多次提及和褒扬海樵。徐渭在自述中表明,他心里早已崇敬其为师了。只不过师承谱系不象他和老师季本的记载那样清晰罢了。

 

青藤和海樵同是心学派后生,又同属“越中十子” 和绍兴书院的核心成员。陈鹤的生平年份,源自青藤《陈山人墓表》 “海樵山人卒之六年,(嘉靖乙丑1565年)......”字样和《梦海樵》 “五十七年乘化尽”。断定陈鹤1502年生于绍兴,卒于1559年。他著有《海樵集》 、传世有写意画《牡丹图》 (图6)、《竹石图》 、《山水扇面》(图7)。

 

1651887641(1).png    

据史料,写意牡丹画迄今只发现一幅。画中的太湖石用勾勒法填墨色,叶和花用胶墨法晕染,被后世誉为胶墨画杰作。另山水画扇面,上有“海樵山人为子周先生作”款识,嵌白文“鸣野子印”方章(笔者未考到馆藏信息)。《竹石图》的画面疑似不完整,由浙江博物馆收藏。相信今后会有陈鹤更多的作品出现。

 

青藤年龄小海樵19岁,他们交游最多的地方是在老师季本、王畿的讲学书院。他们有着共同的信仰:青藤的“真我说”和海樵的“法天情之真” 的艺术主张不谋而合。青藤曾对海樵弃官返乡,振兴文艺的义举啧啧称道。

 

他俩曾是绍兴书院中最活跃的分子。书画和“南曲” 也是他俩“论道”最多的话题。青藤除画论专著外,还写有中国第一部南戏《南词叙录》理论专著。他常请教海樵讨论,又创作了《四猿声》和《歌代啸》著名杂剧。他们的师生之谊远不止于绘画。但从编年谱系和青藤并无弟子关系。

 

这一时期,根据青藤画论中所归纳的绘画“师类”中,季本、海樵、陈淳、陈鹤、诸大绶、钱楩等等是交集最多的。

 

有关青藤海樵的交游史料散见于《徐文长集》、 《徐文长传》、 《越中十字研究》、 《绍兴府志》 等著作、典籍和论述。

 

我们从青藤著作和传记中,也了解到他曾多次对老师海樵的才艺亦大加赞赏:“作画时走笔飞动,泼墨淋漓,具有很强的写意性”;还引用《陈鹤传》 “....山人则振髯握管,须臾为一掷,累幅或数十丈”等句引入画论,以表对老师兼挚友的一片仰慕之情。可见青藤深得海樵绘画艺术的基质元素的传承和耳目濡染。他俩同是饱学之士,又有写意画创作志向。

 

从当年的“青藤海樵”组合中,他们还有互赠作品的雅好。海樵曾多次赠画于青藤,青藤则多以诗词回馈。有一次海樵送青藤一幅集诗书画一体的写意花卉画卷,令他爱不释手,即时以《陈山人画赞》四言诗相送:“陈君王世,牡丹称最。蜡莲素梨,水仙玫瑰。......至今观之,不及斯绘”。从诗中看出,青藤对海樵的写意笔法的仰慕渴求。

 

我立刻想到青藤在1592年创作的《杂花图卷》(见图8)画面。

 

1651887670(1).png       

画卷中有10多种写意花卉蔬菜,并按8页序各题一首自作行草书体的格律诗。其作品用笔率真激扬,酣畅淋漓,充分体现作者对传统绘画创新和旧程式的批评精神,也表现了青藤独特的艺术天分及修学境界。遗憾的是没有考到海樵的水墨花卉画卷,我想那个花卉卷如现世,定和这幅《杂花图卷》同宗一脉,千秋同辉。

 

青藤海樵在泼墨技法的研讨也有记载。当年曾和海樵沉迷实验水墨的“胶墨”技法,后被青藤定为“窑变”之态。这个画理在海樵的《牡丹图》中就有体现。后来这些写意法理被青藤画派吸收,丰富于青藤艺术创作中。如青藤的《黄甲图》 (图9)曾被收藏界视为旷世之作。《花卉图卷》(图10),也受到世人的高度评价。可谓不拘世俗,放荡形骸。

 

1651887692(1).png  

这两幅花卉机理画都吸受了海樵的胶墨法,以配比的液态变化和笔法律动来控制水墨的扩散和水分蒸发,从而实现作者意图的理想墨趣状态,达到青藤所说的“苍劲中姿媚跃出”魔趣之效果。成为青藤画派体系上写意肌理的一脉分支。

 

史料瓣析结果:徐渭早期写意绘画确实得益于亦师亦友陈鹤的影响和启蒙。记载是可信的。

 

三、“青藤白阳”说。 

 

“青藤白阳”一词,是同脉体系和学界不约而同的称谓。此组合曾被当代美术馆藏界展览使用。

 

我们从徐渭和陈淳 (号白阳)的年谱中并未见到他们交游表述。他们各居一隅,致力水墨创新。由于区域文化背景束缚,他们恐一面难求。不妨先追溯一下青藤白阳各自的艺术活动轨迹。

 

中国明朝绘画体系是从元代“马背文化” 时期演化来的。元初的文化艺术是在后来的“元四家” 等文人画派的图变和影响下,传统体系才得以延续的。到明朝(1368年)初,朱元璋恢复了画院体系,并直接承载宋元画派的衣钵,中国画的地位又得以彰显,但宫廷画派势头,远在山水画派及水墨派之上。

 

徐渭出生在明代中期,当时画坛的“浙派” 和“吴派” 的流行正盛。但由于太湖流域的文化日渐发达,吴派成为社会新宠。以陈淳为代表的水墨派的出现,吴门画系也开始裂变。随着宫廷画体系的衰减,花鸟写意派开始平分秋色或有替代之势,这恰给“青藤白阳”写意流变提供了转型的机遇。青藤和白阳是在同朝的两个“画派” 或两个绘画发祥地上的图变者。各自在水一方,并互不交融。

 

青藤当时对吴派山水的关注甚至对陈淳的了解崇拜是肯定的,我们只能说他们神交已久。

陈淳1483年生在吴郡。年龄比青藤长38岁,应是老师的辈份。因为青藤出生在古越时,白阳已经是“吴门画派”的核心人物了。青藤汲取吴、浙画派技法有些成就时,陈淳已经作古。史料记载,两人确未素面。

 

徐渭青年时期曾在杭州知遇著名画家谢时臣 先生,当时即拜老师并得到指点和荐举,创作出《百鸟朝凤图》(见图11)百米长卷,引起圈内关注。

 

1651887717(1).png

 

这幅工间写意的作品,是青藤的早期作品,其笔法娴熟,语境婉约,充分吸收了浙派宫廷画的工稳华丽和吴派陈淳等山水画的灵秀若歌的特点,实为佳作。

 

这个时期,青藤又有了一段刻骨铭心的赶考再次落魄和从军抗倭 受军事案件牵连的逆境履历。搁笔十多年,辗转到1564年43岁时才回到绍兴,再次捡起画笔研习书画。

 

按青藤安居绍兴重修画界时的年龄推算,此时陈白阳已经去世多年了。他虽未著述白阳,但他敬仰陈白阳在创立吴门水墨画技法和理念上的贡献,是肯定的。因为当时古越(绍兴)是绘画派系的频繁交流发达之地。也许是青藤仰慕已久却因擦肩而过终身遗憾。我想他俩当时能如面,肯定有一场老少相聚酣畅淋漓的交融。

 

白阳少年师从文徵明,后来成为吴门水墨派的领军人物。是他顶着压力把当时的写意花鸟画推到一个新高度。也可以说是继“明四家” 后又一位助推花鸟水墨画体系形成的重要人物。

 

青藤一生信仰“心”学,无早年投拜画派之顾。笔法以迅疾见长,信手泼墨,心性狂狷,风格疏放,典型的抽象大写意精神推崇者。

 

白阳则尚“道”学,一生寄情于吴派山水。笔法洒脱,意境开阔,风姿雅朗,有典型的院体画风特点。

 

青藤出生没落家庭。出生即丧养母,从小寄人篱下;8次科举多以“不合规寸”落第;多次婚变家因贫曾入赘妇家;因受打击患过抑郁,9次自残不死(有中国梵高之称);打过倭寇受过连累责罚;因误杀妻下过牢狱;他曾以买画为生,因家徒四壁变卖藏书,终年穷困潦倒。这些给青藤性格烙下狂放不羁之印。而白阳生于世家,少年得志,中年有成,一生好学,功成养尊处优。白阳虽非纨绔子弟,但他的绘画成就和学问修为远不及青藤。

 

青藤把人生的切肤之痛,变为啸傲进取的能量,成就了他在书画领域的建树。绘画作品花卉图(图12)、《菊竹图》(图13),折射出他身处逆境时的抗争和文化艺术能量催生出的自信。

 

1651887741(1).png

 

花卉图中的挺拔的青蕉,仿佛隐喻他在石缝中求生存和逆境中愈挫弥坚的性格。一枝墨菊凌空舞秀,且有“万花皆离我独笑”和“狂狷殊途笑我颠”的傲雪凌霜之精神。恰成为中华民族文化自强不息的优秀品格的缩影。

 

白阳在写意法理上还囿于宗派影响,他的作品过于追逐雅趣,致使写意作品太过具象,在意境上缺少体味空间。但他晚年并多次向老师文徵明表明创立写意画风的主张。我们从白阳的作品《花卉册》(见图14),可看到他对写意风格的渴求。 

 

1651887764(1).png

 

青藤画派是集明代写意花鸟流派和大家的思想、理念之大成,把水墨绘画推向一个时期的艺术巅峰。青藤画派对明代后400百余年的中国水墨绘画艺术的延续和创新,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推动力。虽然也受到明后历代评论家不同审美视角的“佯狂” “处士之气” 的指责和“满纸狼烟”“不计工拙”的艺术批评。他也确有“高书不入俗眼,入俗眼者非高书” 的自负狂叟的一面。但丝毫弥涂不了青藤艺术的伟大成就,以及大写意精神的薪火相传。

 

2017年8月,南京博物院曾晒出馆藏家底,推出“青藤白阳”书画艺术特展,成为激扬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回馈国民文化盛宴的壮举。受到书画界好评。他们在专题展总结到:“青藤白阳”的书画艺术对后世中国画的滋养与影响,犹如长江之水,源远流长。明末后的朱耷、石涛、郑板桥、金农、赵之谦、吴昌硕,及现代的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等大家,无不汲取和深得其画中的灵感和玄妙。

(原创2021-1徐渭诞辰500周年际未发表,2022-4定稿济南)

 

参考文献:

 

1、《中国美术史》王逊  上海人出版社1985-6

2、《徐渭集》  明-徐渭   中华书局出版 1983-3

3、《陈鹤对徐渭早期写意花鸟画的影响探究》申萍萍 西部论丛2019-1期 

4、《首师大教师论文集》 吴明娣编  水墨画章节  四川美术出版社2014-10 

5、《意象生命情节与意象绘画形式》李晓辉著 见《美术学报》2007-4期 

6、《中国绘画》秦梦娜编  明代章节  时事出版社 2008-1

7、《中国美术馆建馆40周年论文集》传统水墨章节  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4-1 

8、《徐渭书画全集》明-徐渭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4-1

9、《徐文长评传》骆玉明 贺圣遂  浙江古籍出版社 1987-10

10、《徐渭》王冬梅编  中国书店出版社 2013-1

11、《东方畸人-徐文长传》丁家桐-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10

12、《绍兴府志》明-张元忭-宁波出版社-2012-7-1

 

作者简介:

 

郭西森,男,字叔茂。63岁。中国铁建(前身铁道兵)“大路画(展)派”创作组织骨干成员;中国书法家协会注册高级教师;中国国际书画协会副主席;中国铁建(14)美协负责人;中国铁道工程学者;山东省青年书画院高级书画师;山东省书画学会会员。有美术作品、论文入选(展)军队、省、全国展赛和中国美协全国高峰论坛。近期研究方向:明清泼墨艺术 、秦汉青铜文化。 通讯:山东济南市市中区鲁能领秀城中央公园

 

(原创作品请勿转载)

 

(编辑:李丽)

联系我们

为弘扬文化艺术 -- 追求真善美雅     还原艺术本真 - 为中华民族复兴输送正能量!

微信号:185 1818 0020 邮箱:zgddms@126.com 地址:中国 ● 北京